close

物聯網革命逼近 中國及亞洲勢成核心焦點

 

物聯網將會改寫日常生活裡多個領域的規則。2015亞洲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IoT Asia)的參展商認為,物聯網在中國所產生的影響將最為強烈。

照片:智能裝置興起:革命從這裡開始。智能裝置興起:革命從這裡開始。

一場革命即將來臨;至少出席新加坡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的演講嘉賓及參展商均有此看法。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將會在這場革命中佔據領導地位。這一次範式轉變,主角是物聯網;可以預見,將來所有物品,由街燈、建築物以至穿戴式裝置,均可通過網絡交換訊息。專家們認為,這最終可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甚至挽救生命。

 

在亞洲各地,人口結構正在轉變,促使醫療保健業成為主要的增長領域。隨著亞洲中產階層擴大,家庭人數趨向減少,加上長遠來說,長者需要更高質素的照顧,種種因素均導致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的需求急增。另一刺激增長的因素,源自智能建築物和智能城市的興起,而人們對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的訴求日增,也令互聯製造方案的需求開始急升。

不過,這種新科技有高度「顛覆性」,要完全發揮其潛能,並非沒有障礙,人們必須改變思維模式,並要丟棄舊有系統。與此同時,人們也非常關心訊息私隱權和黑客入侵的問題。

IDC Asia-Pacific是一家市場資訊公司,總部設於新加坡,助理副總裁兼流動與物聯網業務主管Charles Reed Anderson在會上發表演講,對行業的未來發展作出預測:「在亞洲區內,互聯物品的數量將由現時的31億,增至2020年的86億;而不計日本在內的亞太區市場總值,將由2,500億美元增至5,830億美元。

「近年亞洲區的物聯網市場漸趨成熟,有一些大型政府項目正在進行,情況在中國尤其顯著。中國政府已決意打造200個智能城市,預期到2020年,無論在亞洲區以至全球,中國將佔領導地位。在亞洲市場中,中國所佔比重將達59%,而全球每5件互聯物品即有1件是在中國。區內其他重要市場將包括韓國、印度和印尼。

「使用物聯網最多的六大範疇是智能電網、製造業、資產管理、智能建築物、緊急服務及數碼標誌。至於五大垂直市場,分別是政府、公用事業、製造業、醫療保健業及零售業。不過,亞洲區內國與國之間或有很大差別。舉例來說,中國首三大垂直市場是製造業、政府及醫療保健。亞洲區的中產人口到2020年將增加10億,因此,我對醫療保健業的前景特別雀躍。

「有可能影響物聯網發展的3個主要問題,分別為資本支出、營運成本,以及安全和私隱。」

盡管如此,物聯網有一些明顯優點,或可沖淡這些擔憂。SAP Asia Pacific Japan是一家軟件供應商,總部設於新加坡,該公司的產業價值工程部高級副總裁Dr Kerstin Geiger概述物聯網對財政及環境帶來的好處:「物聯網可加強我們的洞察力,讓我們能夠善用資源。利用物聯網管理街燈,便可減少50%至70%街燈引致的碳排放。至於農業方面,農作物產量可增加67%,售價或可減低一半。而全球製造業估計可節省5億美元成本;零售業方面,商店偷竊可減少達50%。」

SAP Asia Pacific離散行業業務日本及大中華區副總裁Tobin Alexander認為物聯網可在三大領域提供商機,他說:「物聯網能夠推動產品改良或創新、優化產業價值鏈或有助實施新的商業模式。例如,Harley Davidson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失去40%的顧客,該公司於是重新製訂摩托車生產流程,結果出人意表,成功削減了7%的成本,利潤率提高了17%。」

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是一個非牟利業界組織,總部設於美國麻省,行政總監Dr Richard M. Sorley認為,很多企業還沒有準備好接受物聯網,他說:「傳統企業往往缺乏互聯網意識,就算在今天這個世代亦如此。

照片:Kranenburg: 「不少工作將會被淘汰。」Kranenburg: 「不少工作將會被淘汰。」
照片:Tharakan:「紡織品聯網即將誕生。」 Tharakan:「紡織品聯網即將誕生。」

「我曾經與幾位在美國一些主要電力公司工作的電子工程師傾談,當時他們正考慮在電網多個節點安裝溫度計,用以實時追踪電網的狀況,藉此提高效率,並預測故障發生等等。可是,他們卻認為涉及的數據量將會太過龐大。我便計算需要傳輸的數據究竟多少,發現原來只是每天2Mb。而這事情是發生在2012年。

「物聯網是要準備破舊立新,尋找機遇,而不是繼續眷顧以往行之有效的一套。」

2015亞洲物聯網展覽會另一重要主題是穿戴式產品,特別是健身運動監測裝置,例如FitBit手帶,或感應腦電波的Muse頭帶。IDC公司的Anderson評估這個行業時說:「穿戴式產品將會由只得基本、單一功能,轉變為使用應用程式的智能產品。2014年亞洲區約有530萬件穿戴式產品,其中只有50萬件屬智能產品;估計到2019年,將會有4,250萬件穿戴式產品,當中2,450萬件是智能產品,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資訊通訊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foComm Research)的神經及生物醫學部研究員Dr Julia Ge Yu認為,現今的穿戴式產品,焦點多放在生活時尚及健身方面,不過正逐漸轉向醫療級用途。她說:「穿戴式產品有潛力把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可以提供更迅速和具針對性的健康照顧。我預期它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以下3大類別。

「首先是一般健康用途,例如,處理慢性病、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以及身體復康等。其次是專業運動用途,幫助提升運動員的表現,並減少受傷及疲勞。現時法國國家運動員有70%使用穿戴式產品。第三個用途是在軍事上,例如減少軍人中暑機會,以及改善治療損傷的速度和針對性。

「現今健康用途的應用程式已有很多,數以十萬計,但只有約100個應用程式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我認為其中一個障礙是保護私隱和數據分享的法規仍欠清晰。」

ST Microelectronics的大中華及南亞區醫療保健解決方案部策略業務發展總監Kenji Tan認為,醫療保健的物聯網及穿戴式產品在中國的發展潛力尤其巨大,他說:「現時在中國仍有人住在農村,要花兩日時間才去到最就近的醫務所,或許要再多等一天才看到醫生,診病時間卻只得5分鐘。隨著人口日益老化,加上支援基礎收縮,如何令醫療保健服務均勻分配,將會是中國面對的一大壓力。」

印度紡織集團Welspun Global Brands創新部助理副總裁Mili John Tharakan指出,穿戴式產品將很快發展至下一階段。她說:「穿戴式科技將會提供一些更薄,具柔性及彈性,並且能清洗的電子部件。這些新特性啟發我們重新構想電子器件的形體及功能,不再停留於小裝置,而是向時裝和智能家居紡織品進發。智能紡織品將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不單用於穿在身上的衣服,還可在家居及建築上應用。我稱之為『紡織品聯網』。」

除了穿戴式產品外,物聯網另一主要領域當然是智能建築物。Johnson Controls是一家智能操作系統供應商,總部設於美國德州,該公司產品發展部副總裁Sudhi Rajan Sinha認為,在這個領域節能是最重要的一環。他說:「國際能源署指出,全球三分之一的能源是在建築物內消耗;發達國家的比例更高達一半。

「隨著能源資源逐漸減少,若建築物能管理得更好,顯然會帶來極大影響。建築物採用的技術量已超越建築師、電力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的控制範圍。現今的建築物,像生物一樣有生命周期,需要在每個階段作出優化。物聯網系統可為建築物裡的不同單位,依據實際用量,度身訂造空調和燈光供應,捨棄中央及劃一控制,並且能夠發現能源泄漏的情況,以及預測何時需要維修保養。」

受惠於物聯網的,又豈止是個別建築物。ConnectedHealth 及gridComm均屬互聯服務公司,總部設於新加坡,同時擔任兩家公司行政總裁的Michael Holt表示,物聯網的發展潛力覆蓋整個城市。他說:「一個城市的電費開支,多達40%用於街燈,若採用智能監控,可減低成本、減少人手及維修,甚至可預測故障的發生。這些街燈為城市預建了一個網絡,並可裝置感應器,實時追踪交通、天氣、污染及人口流動等情況。」

不過,物聯網冒起也帶來一些更基本的影響,包括我們在工作、消費和生活上的改變。物聯網委員會(Internet of Things Council)是一個總部設於荷蘭的智庫,創辦人Rob van Kranenburg估計,未來數年將會有不少問題出現。他說:「到了2020年,將會有25%至30%的工作被淘汰;白領方面,工作會被電腦的語意互通功能取代,而藍領工作則主要由機械人代替。

「工作性質本身須要重新定義。數據將會是最有價值的東西,無論是收集、整理及使用數據均非常受重視。創新意念將會更為重要,而政府須要努力贏取市民的信任。增長不再是經濟活動的唯一指標,反之,我們將過渡至穩態經濟,焦點放在保持人口穩定、消費穩定及可持續發展之上。」

照片:邁向未來:物聯網為亞洲數碼化發展鋪路。邁向未來:物聯網為亞洲數碼化發展鋪路。

2015亞洲物聯網會議暨展覽會於4月8至9日在新加坡博覽會議及展覽中心的Max Atria舉行。大會共有逾50家參展商,來自多個領域,包括代工生產、原創設計、傳感器、連接模塊及流動網絡商等。此外,多位演講嘉賓與約2,000名與會者分享他們的看法。

特約記者 Ronald Hee 新加坡報道

-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物聯網 亞洲
    全站熱搜

    智慧商城專業聯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