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你認識一半!國際公司大資料收入排行
據瞭解,互聯網上每一秒鐘傳輸的視頻,需要花費一個人5年的時間才能看完。可以說,用“海量、爆炸性增長”來形容大數據,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以下資料來自:2015年中國大資料交易白皮書)
據統計,2014年全球大資料市場規模達到285億美元,實現53.23%的增長,2015年,全球大資料總體加速發展趨勢不變,預計大資料市場規模將達到421億美元;到2020年,全球大資料市場規模將達到1263.21億美元,同比增長17.51%。
大資料已成為全球IT支出的新增長點,這塊不斷增大的蛋糕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人和企業的注意。
那麼,在大數據時代下,該如何利用資料,通過這些資料為企業的行銷、管理與決策提供支持,成為企業關注的重心。
目前,全球大資料公司主要分為兩個陣營。
第一陣營是:傳統大型科技類公司。這些公司自身擁有龐大的資金支持和傳統的技術保障,他們能夠利用自身資源與技術優勢迅速衝擊大資料領域,並佔領一隅;
第二陣營是:創新型資料分析公司。這些公司以創新為靈魂和依託,往往沒有充沛的技術、資本累積,但是,是未來大資料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下面我們來扒一扒,那些全球(大資料)收入排名前茅的公司有什麼值得學習的?有什麼優勢;有什麼大動作;你認識的又有幾家?(PS:可根據個人需要,直接跳轉到對應的公司)根據上面的圖片,你認識幾個?讀完這篇文章,看你一共認識幾個?請在下方留言討論!
第2頁:藍色帝國VS惠普
1、IBM(大資料年收入:13.68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IBM(全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被譽為科技領域的藍色巨人,是全球最大的資訊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成立於1911年,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
商業帝國IBM
因為初創企業,對各行業瞭解相對淺顯,所以IBM能夠通過自己的資料分析軟體為小型企業提供全面、深入的行業資料分析;對於大型企業而言,IBM不僅為其提供資料庫平臺,還會提供分析服務,説明大型企業提高生產、管理效率,削減大型企業的冗餘部分。
藍色巨人給人的印象往往是IT基礎設施供應商,但實際上,在2004年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公司,全面進入更高利潤的企業級IT市場,2014年出售X86業務後,開始向成為軟體和服務領域全面轉型,原因很簡單:利潤率高。
大資料作為正在快速發展的高利潤行業,毫無疑問的吸引了IBM的注意力,目前,IBM已經開發出了DB2、Informix與InfoSphere資料庫平臺、Cognos與SPSS分析應用等一大批知名產品。同時,IBM也為Hadoop開來源資料分析平臺提供支援。
2、HP(大資料年收入:8.69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HP(惠普),全球性的資訊科技公司。2014年10月曾宣佈將企業拆分成兩家500強公司:惠普企業和惠普公司;此次拆分預計今年(2015)年底完成。
惠普大資料解決方案
惠普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所有IT企業面臨的問題都將是大資料問題。
惠普將Haven解決方案譽為軟體核心的引擎。它是一個對所有資料類型都可以進行採集、存儲、管理、優化、分析的平臺,實現各個行業大資料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HAVEN解決方案=Hadoop(開放架構)+Autonomy(語義計算)+Vertica(資料分析)+Enterprise Security(ArcSight資料安全)+N個使用者應用。
中國作為惠普未來發展戰略中重要的市場,惠普已經將“青島-惠普軟體全球大資料應用研究及產業示範基地”落戶青島。據悉,未來惠普將在青島建設全球大資料應用研究中心、大資料處理中心、測試中心、全球戰略夥伴智慧產業試驗區等研究機構,並將為青島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資料支援。
第3頁:Dell VS SAP
3、Dell(大資料年收入:6.52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Dell,戴爾公司創立於八十年代個人信息化的風口上,並一度以直銷模式成為家用、辦公室電腦的首選,風靡全球。目前,Dell擁有包括PC、工作站、存儲、交換機、伺服器在內的多條產品線。
戴爾收購EMC(左EMC主席,右Dell主席)
說到戴爾大事件,一定是今年4月份戴爾公司收購EMC這個存儲領頭羊。收購金額高達670億美元,一躍成為IT史上最大並購案。
對於正在轉型的戴爾來說,收購EMC絕對是邁克爾戴爾的一步好棋。毫無疑問,存儲在向企業級轉型的戴爾宏圖中佔有重要位置,而大資料的存在絕對離不開卓越的存儲技術。
在戴爾未來的大資料規劃中,戴爾將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和對存儲基礎架構應需而變的要求,基於戴爾流動資料體系架構的存儲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智慧的端對端的資料管理,重新定義資料經濟。
4、SAP(大資料年收入:5.45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SAP位於德國沃爾多夫市,主營業務為軟體和服務,提供企業應用軟體的研發和推廣,全球領先的企業管理軟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SAP公司
SAP自成立以來一直從事企業軟體的開發與推廣,通過40年的積累,已經讓SAP的大資料解決方案深入到政府大資料、醫療大資料、市場行銷、體育賽事分析和電子商務等各個領域。
紀秉盟(SAP大中華區總裁)表示:企業不能固守于過去的成功,過去企業的成功在未來不一定繼續有效。企業要打造資料驅動的企業文化,因為在數位化的世界當中,企業的動作、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的確,很多企業都已經注意到企業轉型的必要性,但真正著手改變的企業並不多。“轉型就是找死,不轉型就是等死”已經成為企業的心頭病。SAP認為,隨著數位化的特徵逐漸顯現,行業之間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企業向數位化轉型已經不能再持等待和觀望狀態。
第4頁:Teradata VS Oracle
5、Teradata(大資料年收入:5.18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Teradata(天睿公司)被列為美國前十大上市軟體公司之一,以0.27億美元的微弱差距屈居全球大資料收入規模第五名。
資料分析
您可能覺得Teradata這個公司有點陌生,但對於啤酒與尿片的案例一定很熟悉。雖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但有消息表示,這個故事的確是從Teradata的一位經理口中傳出。
啤酒與尿片指的是,在沃爾瑪的超市中,啤酒與尿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商品會擺放在一起,原因是,當老婆在家帶孩子時,男人通常會出去給孩子買尿片。到超市後,男人會想給自己買啤酒;這樣,啤酒與尿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商品放在一起會大幅提升商品的銷量。
認識了Teradata,我們來聊聊Teradata Patners全球用戶大會。Teradata Patners全球使用者大會是大資料領域的年度盛宴。在今年的全球用戶大會上,Teradata拋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即:萬物皆可分析。
在Gartner發佈的2016十大可能影響企業的技術趨勢中,物聯網技術高票入選。但是從物聯網生成的資料中獲取價值非常困難,所以,從物聯網中收集和簡化資訊成為了重中之重。為此,Teradata發佈了一款具有即時“聽取”功能的自助式智慧軟體,Teradata Listener,能夠跟蹤客戶存放在世界各地的多條感測器和物聯網資料流程,並將該資料傳送到分析生態系統的平臺上,説明客戶分析不計其數的資料來源,簡化資料分析難度。
6、Oracle(4.91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Oracle,甲骨文公司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據悉,《財富》100強中的98家公司都採用Oracle技術。
甲骨文
甲骨文的大資料佈局主要分為兩方面:一、從後端Hadoop、NoSQL到前端資料展現(Endeca),提供網站的端到端的大資料解決方案;二、傳統技能與新技術相結合,利用Big Data SQL來提供SQL-on-Hadoop工具。
在與英特爾合作後,推出了“Exa your power”合作項目。事後,甲骨文董事長拉裡埃裡森曾表示:“IBM與SAP在過去20年中一直是我們的競爭對手,但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把主要精力用在他們身上。”
在今年11月12日,甲骨文與騰訊雲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宣佈共同為中國企業提供甲骨文企業及雲計算服務。也意味著,“姍姍來遲”的甲骨文雲終於在騰訊雲的依託下落地中國。
對此,甲骨文表示,雲部署取得成功最關鍵的一點在於:企業必須充分理解資料的價值,將資料資產看得與財務資產同樣重要,這將會改變企業的思維方式。
第5頁:Splunk VS微軟
7、Splunk(大資料年收入:2.83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Splunk是第一家上市的大資料概念公司。2012年,Splunk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首個交易日109%的漲幅,充分滿足了人們對大資料板塊市場空間的想像。Splunk也曾被華爾街評為:大資料裡面的穀歌(Googlefor IT)。
Splunk十二年歷程
Splunk認為,如果說過去10年更注重資料寫(Schema at Write)的能力,那未來15年將是以讀(Schema at Read)為主的時代。其軟體可用於監控、分析即時的機器資料以及TB級別的資料(資料來源既可本地,也可是雲)。
在電信、金融領域,Splunk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例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民生保險、銀聯支付、百聯支付、國美電器等。
Splunk不比傳統的科技巨頭,但它也已經在大資料領域累積了超過十年的經驗。目前,Splunk也已經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著重研究移動端的產品研發。
8、Microsoft(大資料年收入:2.8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提到微軟,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Windows作業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殊不知,這個全球最大軟體公司在大資料領域也是下足了功夫。
微軟大數據
為了快速提升微軟在大資料領域的競爭力,僅2015年一年,微軟就收購了3家資料相關企業:Revolution Analytics、DataZen和VoloMetrix。而在微軟的大資料戰略中,SQL Server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微軟認為,大資料和雲計算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雲計算是大資料的IT基礎,而大資料是雲計算的一個殺手級應用。微軟恰好滿足了這枚硬幣的兩面(Azure和SQL Server)。
雲計算是大資料成長的驅動力,Windows Server為企業級客戶提供了構建私有雲平臺,Windows Azure是公有雲平臺,兩者相結合滿足了客戶對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的需求。除此之外,Microsoft SQL Server和Microsoft SQL Server for Hadoop很好地打造了結構化資料和非結構化資料的交互操作。
第6頁:亞馬遜VS穀歌
9、Amazon(大資料年收入:2.75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Amazon(亞馬遜)是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子商務公司,在2006年推出企業雲業務AWS(Amazon Web Services),在市場上十分有競爭力。
亞馬遜的精准行銷,在大資料領域可謂是久負盛名。用戶在使用亞馬遜網站的過程中,搜索了什麼,看了什麼,最終購買了什麼,這些資料都會被系統記錄。亞馬遜正是通過長久的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用戶行為和喜好,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以此為依據進行精准行銷。
物流
說道點上就不得不聊聊令人頭痛的物流。中國的購物節(雙十一)剛過,物流也成為了買家最頭痛問題。
為了解決訂單量突增,物流跟不上的問題,亞馬遜申請了一項基於大資料分析的“預測性物流”專利。這項專利可以讓亞馬遜根據海量使用者資料,去預判使用者的購買行為,提前將這些商品運出倉庫,放到托運中心寄存,等使用者下單了,立馬裝車運往用戶家中。通過這項技術能夠極大縮短送貨時間,提高用戶體驗。
10、Google(大資料年收入:1.75億美元)
一句話簡介:Google,穀歌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公司。以互聯網搜索、雲計算、廣告技術為公司的主營業務。
作為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搜尋引擎,穀歌積累了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加上自有的大資料技術,打造了一個開源的大資料平臺,最終實現穀歌閉合的大資料生態圈。
穀歌提供的大資料智慧應用包括:客戶情緒分析、交易風險、產品推薦、消息路由、診斷、客戶流預測、法律文案分類、電子郵件內容過濾、政治傾向預測、物種鑒定等多個方面。
Google Photos事件
而這些鑒定也會有失誤的情況。比如今年7月份,一名叫傑克艾爾薩尼的程式師在Twitter上透露,Google Photos將兩位元黑人標記成了“大猩猩”。事後,谷歌發言人表示了道歉。據悉,該錯誤主要是由演算法漏洞造成的,事件發生後,穀歌迅速進行了更改。
根據對全球企業大資料規模排行榜的分析,筆者認為:1、排行榜中共有9家美國公司、1家德國企業;可以看出各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十分明顯,美國仍有獨領風騷之勢。
2、排行榜中只有Splunk一家公司成立於2000年之後,屬於新興的創新型技術公司;這表明傳統大型科技公司基於自身強大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一旦發力衝勁較大能夠迅速佔領市場;但是Splunk的出現證明,大資料仍屬於新興產業,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創新這條路是行得通的。
3、另外,排行榜中軟硬體公司平分秋色,這並不多見;這一方面是由於大資料性質決定的,另一方面也佐證了,軟體和服務的角色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